欢迎来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English 收藏 设为首页

返回列表

《未来基石——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与伦理》在京发布

2018年7月9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和微软公司在北京联合举行《未来基石——人工智能的社会角色与伦理》报告发布会。该报告汇聚了两家机构在人工智能社会角色和伦理方面的思考和洞察,旨在推动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第三波浪潮方兴未艾。和前两次浪潮不同,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悄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购物、交通物流、语音助手、社交媒体,处处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人工智能已经在很多领域展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机会和挑战,认识和讨论远未充分,报告期待能推动社会和公共政策层面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报告认为,要理解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首先要认识人类智能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知识的增长和社会协作体系的扩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大脑提供的智能基础。正是因为智能,才使人类有了“万物灵长”的地位,得以区别和超越地球上的其他动物,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带来知识生产和利用方式的深刻变革,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不仅是前沿的科技和高端的产业,未来也可以广泛用于解决人类社会的一些长期性的挑战,包括克服疑难的疾病、提供低成本的医疗服务、为穷人和弱势群体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使社会发展更加公平而可持续。


报告认为,在拥抱人工智能的同时,也要正视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挑战。这些挑战有些是技术性的,包括错误目的的开发、技术上的不透明和不可控、过度追求利润目标而不考虑技术上的平衡、以及终端的误用和滥用。更严峻的挑战可能是社会层面的,包括对人自身认知的困境、社会互动协作方式的改变、数据和隐私的侵犯、不对称信息权力的滥用、数据和技术导致的垄断、偏见强化和族群对立、弱势人群的边缘化和贫困化、以及人工智能武器和恐怖活动等。不仅如此,我们迄今为止的伦理、法律也还没有为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做好充分准备。这些挑战并不遥远,有些已经真实在发生。


报告呼吁,各国政府、产业界、研究人员、民间组织和其他有关利益攸关方就人工智能开展广泛对话和持续合作,加快制定针对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的伦理规范和公共政策准则。报告还建议,在社会层面,鼓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和行业协会、投资机构和社会组织在各自领域进行相关探索和研究;在政策层面,在鼓励引导社会研究和产品开发的同时,需要重视政策和法律监管,并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多层次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机制。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在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的兴起恰逢中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快速调整,人工智能发展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中国社会的发展活力。中国应该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解放效应。把握机遇的前提是要了解并预防风险。这需要我们在伦理学和社会治理方面下工夫。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加强对技术的约束和引导,建立合理的监管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


微软大中华区总法律顾问关挺立(Tim Cranton)先生表示:“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机遇,将创造无限广阔的机会,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目前,微软将公平、可靠与安全、隐私与保密、包容、透明、负责这六大道德原则作为人工智能开发的指导原则,并设立了开发和研究人工智能与道德标准(AETHER)委员会来落实这六大原则。未来,如何确保设计出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将是全世界面临的长期挑战,需要政府、学界、企业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薛澜教授在对话中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在创新治理、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安全合作三方面对现行国际秩序产生深刻影响,需要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予以关切和回应。只有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才有可能真正构建起一套全球性的、共建共享、安全高效、持续发展的人工智能治理新秩序。”来自政府部门、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其他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者也在会上就报告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