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卢迈出席 “2017年绩效预算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6月12-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零点有数承办的“2017绩效预算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卢迈受邀出席会议开幕式,并就“中国绩效预算改革实践与展望”的主题发表演讲。
卢迈秘书长的发言系统阐述了我国绩效预算改革进展,在总结现有绩效预算改革问题和不足基础上,从对上、对中、对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未来改革路径和发展建议。他提出,过去十多年,中国在绩效预算领域确实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首先,在全国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立足全局、面向未来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对全面深化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做了明确的阐述。当前,财政部在绩效预算方面走在前面,提出了很多明确要求,比如说中期财政规划,比如说要求要有非常明确的绩效目标。在事前、事中、事后的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财政部都做了相应规定。
其次,在地方层面,当前绩效预算确实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们在之前的一个技援项目研究中,曾经到广东、河北、上海、四川等地方考察,在这些地方都看到了财政绩效预算所取得的进展。比如,河北,全面推行了绩效预算,并建立了“部门职责—工作活动—预算项目”三个层级规范的绩效目标管理体系。上海闵行区2009年引入PART评级工具,2014年又根据实际情况对PART工具进行了改进。通过“前评价”督促支出部门,把用钱的绩效目标、绩效指标考虑清楚,然后再要钱,再用好钱。再如,地方实践中都比较重视引入人大、政协和公众参与,审计部门介入这个过程,这样就使绩效预算法治化的过程逐步完善。此外,我们和零点公司曾在南海做过绩效预算的第三方评估。从很多地方实践可以看到,预算绩效评价已经从项目评价发展到部门综合评价与政策评价,浙江、河北等地都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总体上看,十余年的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实践确实有成绩,制度逐渐健全,资金覆盖面逐步扩大,根据绩效目标编制预算逐步推行,目标的科学性逐步提升,绩效预算支出的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第三方评价的质量和水平得到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途径和方式正在拓展,各地方各部门逐渐形成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业务骨干队伍。这是目前所取得的很大的进步,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政府的政策本身和财政支出脱钩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战略规划和预算支出之间到底应建立一个怎么样的更紧密的联系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第二,重投入轻产出,重项目轻整体,重任务轻目标,重评价轻管理,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都有改善,但仍然存在值得研究与改进的地方。第三,绩效预算改革具体执行者对于改革的认知度、认同度并不高,动力不足。第四,缺乏高位推动,绩效预算的信息以及使用,实际上都是为决策者服务的工具,决策者需要对这一点高度重视,绩效预算才能够起到作用。另外,绩效评价本身还不够完善,需要有更多的能基于现实的评价指标,更符合实际的绩效信息,才能够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好的依据。绩效评价怎么能够做到战略引领,做到全过程的绩效预算,这是未来需要探索的。
在未来建议上,他指出,推动绩效预算改革,对于建设“高效、问责、透明”政府有很重要的意义。绩效预算不简单是一个技术问题,一个方法问题,而是一个政治过程。我们希望绩效预算做到战略引领,从基于愿景的政府战略到部门目标,从部门目标到项目目标,然后再到绩效评价,包括项目的绩效、部门的绩效和政策本身的绩效。希望预算的过程,应该对上联系着中央的决策者,对下联系着公众,对中指向横向部门之间的协同,如果这三个方面都能够做好,绩效预算才能够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他在讲话中,还表示,基金会从2005年引入参与式预算开始,关注绩效预算改革已经十余年,在这些年中,与这个领域的学术界、政策界有许多的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绩效预算方面,中国已经走了很远了,基金会有幸和各位朋友一起参与了这个过程,未来,我们愿意继续努力,继续向各位学习,把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