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05日 01 版)
我们来到地处云南省东北部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时,大山深处雪花正飞舞。翻过一个山坡,走进七星镇蚂蝗塘苗族自然村苗族大娘张秀兰简陋的家。她儿子和女儿两口子都外出打工了,留下3个孙女和外孙女,大的5岁半,小的3岁半,都由她带着,祖孙四人正围着火盆看电视。“今天礼拜天,平时每天她们都去上课,开心得很呢!”张秀兰高兴地说。
张秀兰的3个孙女读的不是幼儿园,也不是学前班,而是2010年上半年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寻甸县合作在村子里开设的“早教点”。孩子们读书免费,不用花钱。
早教点设在附近的高田村草子地小学内,共有40名3至5岁的孩子在这里接受“基本的学前教育”。“其中35名苗族孩子,刚开始完全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现在基本能听懂日常用语了。”代课教师张洪明是一个苗族小伙子,他和同事李艳梅都是昆明师专(现昆明学院)毕业的,目前的身份是基金会专为此项目招募的支教志愿者。张洪明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没条件上幼儿园,直到8岁上小学才开始学讲普通话。
同行的寻甸县教育局副局长平承卓介绍说,寻甸早教项目于2010年4月启动实施,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反贫困——婴幼儿营养改善与儿童早期发展干预政策实验项目”的子项目,主要针对没有条件上正规幼儿园的3至5岁幼儿,免费实施早期学前教育。该项目在全国南北各选一个县试点,北方的试点在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南方的试点就在寻甸县。
目前,寻甸县在4个乡镇试点,共设置教学点64个。试点乡镇共有适龄幼儿2524人,其中1157人在就近的早教点参加活动。“试点乡镇适龄儿童早期教育率达到100%。”平承卓自豪地说,“早教点以活动、游戏为载体,培养孩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很受家长欢迎。”
记者又来到30多公里外的河口镇黑箐村哪石岗早教点,这个租用村里的民房开办的教学点有10名学生。支教志愿者马仙娥和赵茸除了负责这个早教点,同时还要承担设在4公里开外的黑箐村委会里另外一个早教点的教学任务。黑箐早教点有5个幼儿,于是,这两个承担支教任务的女孩子每周“两班倒”,在哪石岗和黑箐之间进行“走教”:每周一、二在黑箐上课,每周三、四、五在哪石岗上课。
每周到了上课的日子,家住哪石岗早教点河对岸的杨紫贤都会主动提醒外婆,“别忘了送她去上课”。她的外婆李天珍告诉记者,小紫贤今年5岁,特别喜欢到早教点上课,“她现在都会帮爷爷记电话号码了,巴不得每天都能来上学呢。”
了解到孩子和家长的迫切愿望,平承卓当即作出安排:这两个早教点的两个支教老师“兵分两路”:一个留在哪石岗,另一个固定在黑箐,这样,两个早教点的孩子“每周5天都能有学上了”。“相对于公办学前教育国家保障工资、公用经费而言,早教点每个儿童每年的教育成本仅为400至550元,这种早教模式投入低、产出高,社会效益显著。”平承卓说。
关于基金会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成立于1997年,宗旨为“支持政策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发展”。基金会承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展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社会试验项目,承担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重要研究课题,政策建议多次获中央领导批示,已成为集国际交流、社会试验和政策研究于一体的高端智库型基金会。[详情]咨询电话
86-10-64255855
邮箱:comm@cdrf.org.cn
京ICP备1400615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545号
技术支持:东奥教育集团
友情链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