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接实施的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阳光起点”项目,为甘肃省会宁县、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农村6—36个月龄的婴幼儿及其看护人提供入户一对一的养育指导,在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建立0—3岁早期养育中心,辅助开展集体养育指导。
项目通过改善农村婴幼儿与其看护人的互动质量,促进儿童认知、语言、社会性以及健康等方面的长远发展,探索适合我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特点的干预模式,直接受益婴幼儿1718人,受益看护人1677人,确保困难家庭的婴幼儿获得有质量的养育照护服务。
2023年10月,贵州省威宁县双龙镇红光村“慧育中心”,育婴辅导员代表分享交流“阳光起点”项目工作经验
关注适龄儿童 促进早期发展能力提升
拧开螺口罐子、取出彩色塑料片……21个月龄的浩浩(化名)正在婴幼儿养育指导师马云香手把手指导下自主探索玩具。马云香多次重复关键词鼓励浩浩,并向看护人讲解目标,给孩子示范动作,再让看护人辅助孩子完成动作。“这个活动能让孩子的手部运动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马云香告诉浩浩奶奶。
这样寓教于乐的入户指导活动,自启动实施以来每周都在持续进行。在会宁县入户一对一养育指导了809名3岁以下婴幼儿,4个试点乡镇实现应访尽访。在威宁县着力建设村级“慧育中心”,通过入户指导和中心集体辅导相结合方式,为3岁以下婴幼儿提供健康、营养、照护、安全和早期学习等方面的综合干预与服务。目前,威宁县婴幼儿养育指导服务已覆盖试点地区1228名适龄儿童,促进其综合能力发展,为试点地区婴幼儿健康成长、家长科学养育提供助力。
培育专业队伍 搭建科学养育支持网络
项目在持续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指导技能培训外,还组织试点乡镇督导员及婴幼儿养育指导师代表赴外地进行观摩交流学习。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婴幼儿养育指导师工作能力、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推动建设了6—36个月龄的婴幼儿早期综合发展工作队伍。
会宁县会师镇婴幼儿养育指导师张海琛是一名家庭主妇。“有的孩子比较怕生,躲在看护人身后不愿与我交流;有的看护人不重视活动,不配合指导工作;有的看护人以家务活忙没时间或者孩子太小不会玩等各种理由拒访。”尽管问题棘手,但张海琛不言放弃,多次动员鼓励看护人积极参与,宣传早教对孩子的好处,用热情与耐心和孩子们玩,用玩具慢慢引入活动主题。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怕生的孩子在性格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主动和张海琛打招呼、一起拉手做游戏等,看护人也慢慢地接受指导,更加信任和认同她的工作。对于婴幼儿养育指导工作,她尽职尽责。她说:“每次看到孩子们脸上纯真的笑容,我感觉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
除了养育指导师自身的努力,项目还通过开展常态化督察指导,保证家访质量。乡镇督导每周组织养育指导师进行集体观摩、备课,及时了解工作进度,并对家访教学过程进行观察评估和指导,对受访家庭定期进行电话追踪抽查。县级督导定期组织召开乡镇督导月例会,解决上个月出现的问题以及安排下一步工作计划,保证项目任务的有效落实。
开展阵地建设 推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慧育中心”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支持建设的平台阵地,提供所需的游戏教学设施设备及亲子阅读绘本等。项目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开展阵地建设,在项目实施地打造设施设备齐全的“慧育中心”,为当地婴幼儿提供常态化养育指导服务和照护活动场所。
威宁县双龙镇按照每村建设不低于50平方米的要求,采取调剂已有公共资产或租赁方式,全面完成了8个村(社区)的“慧育中心”建设。同时,因地制宜总结出一套“宣传动员—划片走访—培训指导—资料装档”的工作经验。由村两委配合婴幼儿养育指导师,通过大喇叭、微信群、入户走访等形式,对辖区内育有0—3岁婴幼儿的家庭开展宣传,动员积极参与。
谈及下一步发展计划,基金会项目主管刘蓓表示:“项目将持续加强队伍管理建设,进一步提高婴幼儿养育指导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节假日活动宣传,加强农村家庭婴幼儿早期发展科普宣传;进一步扩大项目实施范围,探索总结婴幼儿养育照护服务的模式经验,让更多婴幼儿和家庭从中受益。”
*来源:中国社会报
关于基金会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成立于1997年,宗旨为“支持政策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发展”。基金会承办“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开展儿童发展等方面的社会试验项目,承担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领域重要研究课题,政策建议多次获中央领导批示,已成为集国际交流、社会试验和政策研究于一体的高端智库型基金会。[详情]咨询电话
86-10-64255855
邮箱:comm@cdrf.org.cn
京ICP备14006155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545号
技术支持:东奥教育集团
友情链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