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获评“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案例
2021年10月18日,2021乡村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评选结果在会上正式发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获评最佳案例。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中心主任杜智鑫在中国乡村发展高层论坛代表基金会领奖
该活动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发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发起。面向全球关心扶贫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原创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国内外减贫成功实践。
项目模式
国外一系列社会试验和研究证明,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有助于提升人力资本。为打破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2009年起,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开始开展“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
山村幼儿园的建立与其他学前教育资源形成互补,起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设在公办园覆盖不到、民办园不去办的村寨,受益儿童多为偏远欠发达地区处境不利儿童,具有“方式简便、成本合理、服务可及、质量保证”的特点。
项目的主要做法
山村幼儿园按照1:20的师幼比配备志愿者老师。适龄幼儿超过25人的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分班并补充志愿者。幼教志愿者以项目县大中专毕业学生为主,采取自愿报名,笔试加专家考核的招募方式。为保障项目质量,志愿者定期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县教育局组织县级示范幼儿园,定期对幼教老师进行培训。
同时,还在县级示范园选用一批优秀教师,与幼教老师结成帮扶关系,定期下乡指导。根据农村幼儿特点,编制了教学大纲和教师用书,幼教老师根据大纲编写每天的教案、组织教学,并接受考评。
在项目管理方面,山村幼儿园项目依托教育系统形成三级管理体系。以青海乐都为例,教育局成立(县)幼教中心和(乡镇)幼教站,并指定两名县级督查员。各乡镇中心学校主管教导主任担任幼教站行政专干,中心幼儿园业务园长担任业务专干。
乐都区一村一园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成效
项目的开展提升了儿童的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缩小了城乡儿童发展水平的差距,为农村儿童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对贫困家庭从根本上脱贫产生了深远影响。基金会追踪了最早开展试点的乐都县2009年以来的8500名山村幼儿园项目儿童。他们中约65%的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习成绩稳定排位于全县同年级儿童的前40%,这一比例与县城幼儿园儿童相近,远好于没有上过幼儿园的村里的儿童(2783名儿童只有17%进入前40%)。
2010年起,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团队先后5次独立开展的评估均显示,乐都山村幼儿园儿童在语言、认知、记忆和社会性等方面大幅缩小了与城市在园儿童的差距,显著好于未入园儿童。
项目不仅改变了山区儿童的生活,也给农民家庭带来希望,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项目经验和相关评估报告也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
2018年,“一村一园”荣获WISE世界教育创新项目奖,成为自该奖项创办以来第一个获奖的中国项目。
经验思考
(一) 学前教育必须进村目前普及村学前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供给方式,农村欠发达地区最底层的儿童依旧缺乏学前教育机会。对于欠发达地区,不能只靠在县城和乡镇集中建设幼儿园,等着困难家庭送孩子入园。一村一园项目通过抓统筹规划,把幼儿园设到群众家门口,让每位农村孩子都能享受普惠学前教育。
(二) 村级幼儿园建设要合理利用已有资源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有限的经费要优先考虑聘用幼儿园教师扩大服务范围。幼儿园场地可充分使用村小学闲置校舍及其他公共设施,能改造的就不拆建,避免过几年因村儿童人数减少造成园舍浪费。地方政府抓资源整合,解决办园难题,实现“花小钱办大事、办小园惠大众”的良好效果。
(三) 就地招聘幼教志愿者解决师资问题学前教育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中,教师队伍问题最为突出。一村一园项目注重从本地资源抓起,本地中职幼师专业的毕业生和其他专业的大专毕业生,考试合格后可聘为村级幼儿教师。入职后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这样不仅解决了一批热爱家乡、乐于投身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年轻人就业,又帮助欠发达地区村一级幼儿园有效解决了师资问题。
(四) 抓标准化管理提升项目质量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山村幼儿园统一办园模式抓标准化管理,实行“统一基础标准、统一教学模式、统一培训模式、统一营养干预”,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下,尽力提升项目质量和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