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发布
2022 年 12 月 2 日下午,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CAPS)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CDRF)联合举办「中国慈善论坛:教育与扶贫公益暨《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发布会」,邀请众多公益行业、企业界与学术界代表出席,共同探讨教育和扶贫领域的捐赠趋势与发展现状,以促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在凤凰公益频道和新浪公益直播下,活动累计观看量达 42.9 万人次。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包括(按发言顺序排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联合创办人兼主席、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亚洲公益事业研究中心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夏露萍、瑞银社会影响力与公益慈善大中华区主管耿明、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李克梅、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于秀红、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依文集团副总裁温巍、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曾雄和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郝睿禧。
《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系列研究(China Issue Guides,以下简称《指南》)由 CAPS 发起,共分为四册,重点研究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在医疗卫生、自然环境、教育和扶贫助贫四个领域的捐赠流向和发展现状。
继今年 2 月发布的医疗卫生与自然环境指南后,本次会议正式发布教育和扶贫指南,点击文末链接可下载报告。
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需要公益慈善发挥力量
过去十年,中国完成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脱贫攻坚的成绩在民生福祉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包括消除绝对贫困,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等方方面面。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致辞
作为联合主办方代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方晋在致辞中强调了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越发重要的角色。他表示:“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持续开展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和重点领域的研究和交流工作,引发更多慈善家、企业和公众对深化发展公益事业的关注和参与,探讨如何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在助力乡村振兴、维护社会公平、推动民生福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事实上,很多公益慈善力量已经深入参与到这些领域的工作,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以教育为例,方晋介绍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2006 年起开展的 “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 “一村一园:山村幼儿园计划” “阳光校餐数据平台” “乡村儿童教育信息化” “赢未来:职业教育提升计划” 等项目。他也表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将继续努力创新和探索欠发达地区儿童发展方面的社会试验和政策倡导工作。
另一方面,尽管近年来公益捐赠额显著增加,但和经济总量以及财政支出相比,还非常微小。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慈善事业的作用,助力共同富裕,是需要社会各界认真审视的问题。
CAPS联合创办人兼主席陈启宗致辞
CAPS 联合创办人兼主席、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宗在致辞中表示,“我们知道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是比较新的行业,但也是非常活跃的。十几年前我跟很多外国朋友说,你们应该注意中国的慈善事业,因为中国人是非常有公益心的,我相信在很多商人赚了钱之后,他们会在公益慈善事业方面有很多的创新想法。有些东西是在外面比较少见到的,却是今天在中国可能出现的。今天所发布的《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研究,告诉我们的就是,在教育跟扶贫与乡村振兴这两个大领域里,中国人到底做了什么事,努力都体现在哪里,成果在哪里,社会需要的、还没有做到的在哪里,相信会给大家诸多启发。”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和扶贫公益慈善事业
那么,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在教育和扶贫两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如何?CAPS 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夏露萍博士(Dr. Ruth Shapiro)在本论坛中正式发布《指南》的教育与扶贫助贫两册报告,并分享主要研究发现。
CAPS 联合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夏露萍发布《指南》报告
在《指南》系列研究中,CAPS发现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在教育和扶贫两个领域,延续了在医疗卫生和自然环境领域中所呈现出来的中国特色,包括:与国家政策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将商业智慧与经验融入其公益项目的设计与执行;以小范围试点项目为公共部门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思路;以及回馈家乡的倾向性。
此外,教育和扶贫领域的公益慈善事业也呈现出各自独有的特点。其中,教育是中国传统和价值体系的一部分,也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向上流动的重要基础。CAPS 研究显示,有近半数的捐赠资源流向了奖学金项目。此外,为提升其捐赠影响力,许多慈善家和企业会优选高校捐赠。
另一方面,捐赠人也对教育公益有着不一样的期待和目标。几乎所有接受过 CAPS 采访的慈善家和基金会管理者都对如何改善教育系统有清晰的认识,但是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教育公益事业的另个趋势是,许多慈善家会根据个人经验、兴趣或关系网络选择支持教育公益事业的具体方式。
而社会参与扶贫行动主要是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因此,大多扶贫项目也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为指引,并结合自身资源设计因地制宜的扶贫干预措施。
夏露萍说:“中国政府非常有力地把各方资源进行了协调、汇总和统筹,让大家在开展扶贫工作时能够心往一处使。当我在其他国家访问时,我常用的比喻是,中国的扶贫就好像个巨大的交响乐团,政府是指挥家,要保证小提琴、大提琴等所有乐器能一起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是我认为可以很好地形容中国扶贫之所以能够成功的说法。”
此外,CAPS 研究发现,除了定点帮扶政府指定的贫困地区外,也有许多慈善家都会在离家更近的地方开展减贫工作,包括向流动儿童、老年人或其他困境群体提供帮助。这也呼应了中国公益慈善事业的两个特点:一是回馈家乡,二是利用本地资源及关系网络来提高其公益项目的执行效率。
为更生动地呈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公益慈善事业,本论坛设置了围绕 “教育公益” 以及 “从扶贫走向乡村振兴” 主题的行业圆桌对话,邀请国内领先的基金会和企业代表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
教育公益:聚焦细分领域,助力完善教育系统
中国的教育系统在过去四十年里迅速发展,强化优质教育的供给、向更多人提供更多选择机会。然而,中国教育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意味着需求仍然存在,例如:城乡在教育可及性和教学质量方面仍存在的差异,以及针对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教师支持相对较少等。
作为传统的捐赠重点领域,公益慈善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在推动中国教育系统的全面改善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指南》所研究的 4 万多个公益项目中,教育领域无论在项目支出或数量上的排名都在首位。本次教育圆桌对话也强调,教育公益事业未来将持续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教育圆桌对话
教育公益圆桌由瑞银社会影响力与公益慈善大中华区主管耿明主持,与几位关注不同教育领域的基金会代表展开系列讨论。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李克梅、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于秀红以及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参与,共同探讨公益慈善在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分享创新解决方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式。
关于社会捐赠对于高校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作为高校教育基金会代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袁桅表示:“我们基金会可以被视为连接社会和高校的纽带,一方面有筹款的功能,让社会各界人士来支持清华大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把这些基金用于大学的发展。我们知道,一个国家要发展一定是要有一批顶尖的大学,而对于顶尖大学来说,越是创新、前沿的业务,越是打破学科边界、交叉融合的,或是要支持学生和老师自主探索的教学科研类项目,越是基础财政所难以支持的,便是社会捐赠能够最多支持到的需求。”
在制定创新解决方案的思路上,马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于秀红说:“我们在设计项目时有几条原则。第一个是基金会任何项目都要做到高效、透明和结果导向。我们认为,透明是基金会公信力最核心的要素之一。第二就是做项目,在定方向的时候会看哪些是我们自己必须做的,哪些是能做好的,同时会期待每个项目都能够成为创新的示范点。公益组织的资源还是非常有限的,你不可能去解决所有的问题,即便是在一个很小的点上,你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应对挑战上,北京德清公益基金会发起人李克梅说:“在县域模式中我们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处理与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教育公益领域不同于其他公益领域,要做好项目,实现规模化,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育部门的支持。处理好与教育部门的关系,有两点挑战:
一是双方的角色定位。我个人认为,教育公益组织始终是配角,首先要以服务主体的视角嵌入式地参与到教育系统中去,作为创新项目的探索者、执行者、教育部门的专业支持者和资源链接方,依托教育部门支持更好实现项目规模化,推动乡村教育和文化振兴。
二是管理人员的变动,县域教育部门的人事变动,调动是常事,而关键人物的变动就可能关系项目的存续。在“快乐合唱 3+1 ”的 19 个项目县内,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遇到负责人或对接人变动的情况,积极主动地沟通十分有必要,条件允许,我们都会组织线上或线下见面会,及时更新项目动态并保持良好互动,这有助于项目存续和可持续发展。”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集合资源,创造协同效应
中国的扶贫行动是一个政府大规模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以实现脱贫目标的经典案例。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等都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各类扶贫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实现脱贫目标后,也将面临新的社会需求与挑战。如俞建拖在《指南: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第二章所述:在共同富裕目标下,未来需重构中国贫困治理体系,才能与新的减贫与发展要求相适应,这又需要政府与社会、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动员和投入更多资源用于减缓社会的相对贫困水平。
扶贫圆桌对话
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俞建拖的主持及引导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依文集团副总裁温巍以及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曾雄参与了圆桌对话,通过他们多元化的扶贫助贫公益项目管理和实践经验,聚焦讨论的主题是:乡村振兴,公益慈善做什么?怎么做?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军说:“在乡村振兴阶段,我们基金会做出了一个转变,就是从脱贫攻坚时着力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从无到有’的需求,转变为乡村振兴阶段回应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从有到好’的需求。比如说在教育方面,以前我们做了很多基础设施的援建,像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等。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这些硬件都有了,接下来就是更好地提升他们的教育,我们更加注重老师培训、教育课堂提升等,现在设计了很多项目,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均衡教育。”
在创新性的探索方面,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出要创立社会企业,倡议“将商业化运营与公益目的相结合,以商业化手段实现社会公益目标,可持续性地解决社会问题。”为此,国强基金会陆续创办了碧乡公司、国华文旅、万木齐和惠众小贷等社会企业,不断探索“商业+公益”的创新模式。
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曾雄说:“我们认为以基金会为投资主体设立社会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是可以实现公益可持续的。首先,社会企业的设立就是要针对一个社会问题来成立。它的特点首先要发现一个社会问题,制定市场化的解决方案,从而有了社会企业成立的初心。其次,社会企业的资本融合了社会资本和商业资本,运营是现代公司治理,同时公益赋能商业模式创新。比起其它的普通市场的主体,它可以因为它使命的不同,可以撬动更多的公益资源和带动更多的公益共同体投入到商业行为扩大效益。最后,社会企业的利润分配,基金会作为主要股东实现分红以后,继续反哺用于基金会的各个公益项目,或者通过公益营销的模式用于社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在谈到破解产业扶贫项目规模化、产业化的挑战时,依文集团副总裁温巍说:“我们面临最大的挑战其实就是 ‘消费者是否愿意买单’ 的问题。真正能够让这件事情可持续发展的一定是构建良好的商业模式,我们秉承的理念是构建利他主义的美好商业,希望真正把这些传统手工艺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让这些产品变成人们可以用、愿意用的东西。所以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动机、场景和体验于一体的市场化平台 ‘深山集市’,让我们绣娘的手工艺有机会与消费者直接对话。”
另外,我们也将中国传统美学纹样基因库里的 8,000 多种纹样授权给全球的设计师,让他们能够和中国绣娘共同创造,而这些品牌联名款产品都会在深山集市里售卖。这种利他主义的美好商业模式能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让绣娘们依靠自己的手艺实现了脱贫致富,改变大山里成千上万名手艺人的命运。”
闭幕致辞:郝睿禧,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
论坛最后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高级项目官员郝睿禧致闭幕辞。她表示,“慈善在中华文化中有历史深厚,在国家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上,公益慈善事业应该扎根中国的历史、人文和社会土壤,努力发展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公益慈善样貌。
在《指南》所研究的案例中,公益慈善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扶穷济困、济世救人等基础慈善中,而且越来越多的公益慈善组织在系统性思考议题、创新探索、长期投入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着先锋的作用。
公益慈善开始扮演 ‘催化剂’ 的角色——激发公共和私营部门彼此协同,积极聚合多方智慧、资源、影响,共同探索和验证解决方案。这也是我们支持并发布这一系列研究报告的初衷,我们希望邀请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到战略性和可持续性的公益慈善事业中来,让慷慨捐赠的慈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下载链接:《中国社会公益慈善指南》系列研究